清明,古称“踏青节”,乃是中国的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,时在农历三月。自古以来,人们便有在清明之际出游赏春,纪念先祖之习俗。每逢此时,路上行人,或携幼扶老,或结伴同行,皆以求心旷神怡,思绪飘远。今日,吾辈亦随风俗,踏青去也。
一、
春回大地,万物复苏,梨花带雨,桃花含笑,一派生机盎然之景象。清明时节,踏青者如织,纷纷走出家门,沐浴在春光之中。
二、
古道边,柳絮轻飘,随风起舞,似是天地间的精灵,在低语,诉说着春的故事。行者缓步于此,心随景移,仿若穿越古今。
三、
山涧清泉潺潺,石上青苔斑斑,踏春人轻拂柳枝,聆听着溪水的轻歌,心中涌动着对大自然的无限敬仰。
四、
桃红柳绿间,儿童嬉戏,放风筝,笑声如银铃般清脆悦耳,温暖人心,将春日的欢乐传播至每一个角落。
五、
行至村头,见炊烟袅袅,村民忙于春耕,一片辛勤耕作之景,农谚云: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”,春耕夏耘,方得秋收冬藏。
六、
踏青之人,或执笔题诗,或挥毫泼墨,以诗书画载道,以文会友,正是“笔墨纸砚诗酒花,才子佳人醉春光”。
七、
清明时分,不仅是踏青赏花,更是祭扫先人之日,家家户户,携带鲜花祭品,至墓前行礼,以示对先人的缅怀与尊敬。
八、
桃花流水之间,青年男女相遇,或有情愫暗生,桃花运,乃是美好的缘分,正如古人所云:“众里寻他千百度”。
九、
郊野之中,折柳寄情,柳者留也,折之以赠别,意寓不舍,乃是古人赠别的一种雅致。
十、
山间小径,踏青者或隐于翠竹间,或坐于岩石上,或听松风,或观云卷,如诗如画,尽显幽静之趣。
十一、
清明时节,亦是农忙之季,布谷鸟啼声不绝,农夫荷锄,翻耕田地,播种希望,以期年丰。
十二、
清明节,不仅是自然界的重生,也是人心灵的洗礼,清明扫墓,使人心存敬畏,感慨世事无常。
十三、
路旁的小贩,售卖着五彩斑斓的风筝和各种小饰品,孩童们围绕挑选,欢笑声中,传递着童年的纯真与快乐。
十四、
春日斜阳,映照着归家的行者,一路上,回响着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”的诗句,春光与哀愁并存,生命与记忆交织。
清明,既是万物复苏的时令,亦是人们缅怀先人的时节。踏青之路,不仅是一场对自然之美的探索,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。行者在春光中徜徉,或悲或喜,皆是生活之本色。唯愿人人在春的怀抱中找到自己的位置,感受生命的温度,珍惜眼前的每一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