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
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这是我高中好友张晓晨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,每逢清明节来临,这句话便会在校园里轻轻回响。今年的清明节,学校组织了一场以“追忆与传承”为主题的专题活动,让我们这些即将告别高中生活的学子们,有机会深入了解和体验这一传统节日的意义。
活动的第一站是去郊外踏青,同学们三三两两,结伴而行。春风拂面,花香袭人,一片生机盎然。我和晓晨一路谈笑风生,谈论着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和各自的梦想。突然,晓晨停下脚步,望着不远处的墓地,眼神深邃,他说:“你看那墓碑间的小草,它们在春风中摇曳,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顽强。”
我点头称是,心中不禁感慨万千。生命如此短暂,却也坚韧不拔。这不正是我们应当学习的精神吗?古往今来,多少英雄豪杰,都化作了历史的尘埃,但他们的精神却如同这春风中的小草,代代相传,永不凋零。
午后,我们回到学校,开始了关于清明节的文化讲座。老师讲到了杜牧的《清明》,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”这句诗不仅仅是描绘了一个雨中的清明,更深层地表达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追思与哀悼。听着老师的讲解,我仿佛穿越了时空,感受到了古人对生命轮回的感慨。
讲座结束后,我们分组进行清明节习俗的实践活动。我和晓晨被分到一组,负责制作青团。在揉面、包馅的过程中,我们聊起了各自的家族故事。晓晨说:“我家祖辈传下来的规矩,清明节要亲手做青团,说是这样能让祖先感受到我们的孝心。”我听后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,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,让亲情与记忆得以跨越时空的界限。
活动的我们举办了一场小型的诗歌朗诵会。同学们纷纷上台,用自己的声音传递着对清明节的理解与感悟。我朗诵了苏轼的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,用那句“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”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。朗诵结束,掌声雷动,我看到晓晨眼中的泪光,那一刻,我们的心灵似乎更近了。
通过这次清明节专题活动,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个传统节日的真正含义。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纪念日,更是一个关于生命、家庭、传统和文化的传承。正如古人云:“敬祖宗则思孝,思孝则仁。”我们在缅怀先人、祭奠英烈的同时,也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有责任感、有历史使命感的人。
夜幕降临,活动结束,但我的思绪却久久不能平静。清明节,一个关于追忆与传承的节日,让我们在春天的怀抱中,感悟生命的意义,铭记历史的教训,继续前行。